宜灣位於成功鎮最北端,沙汝灣溪出海口兩岸。宜灣,阿美族語稱為Saaniwan,漢譯沙汝灣(亦作沙里灣),舊址在今址上方坡地,建社之初,周圍山林有無數貓頭鷹棲息,黃昏時都可聽聞其鳴叫聲agiwaiw,因此稱其地為Saagiwan,後來訛化為Saaniwan。
另一說:遮住之意,因流經宜灣的沙汝溪上游溪谷很深,涉溪到對岸時視線會被遮住,看不到海洋,此種情形稱為mianiwan,社名Saaniwan應由此轉化而成。
光緒5年(1879),夏獻綸的《台灣輿圖》的〈後山總圖〉中未見「沙汝灣」社名。明治29年(1896),田代安定的調查中,才有「苦通溪社,一名沙里灣,又名高東溪社,阿眉番,22戶,50丁、68口,118人」的記載。推估宜灣部落建於光緒6年(1880)以後,居民來自花蓮縣大港口、奇美、豐濱、新社等地。清同治、光緒年間,花蓮海岸阿美族人,或因逃避太魯閣族、布農族侵擾,或因奇密事件恐懼清軍報復,紛紛南下,在今長濱、成功之間,建立新部落。
昭和4年(1929),臺東馬太鞍道修成後,在日警主導之下,將部落遷移到公路西側濱海的山腳下,昭和12年(1937),因附近有廣大海濱,故改名為大濱。戰後因其海灣美景宜人,再改名宜灣。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描寫東海岸文化景觀、族群與信仰。東海岸的族群豐富,計有阿美族、西拉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等族群。宗教現況包括傳統漢人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全書考證詳實,因此,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