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宮主祀三山國王,是臺東縣唯一的三山國王廟。清光緒年間,有吳光亮轄下客籍屯兵在彭仔存紮營開墾,在營區內建一座簡陋小草廟,奉祀從家鄉帶來的獨山國王(三山國王之一)神像。光緒14年(1888)大庄事件,彭仔存駐軍潰走,彭仔存人從石門溪北岸移入,在營區附近建立新聚落,清軍遺留下來的獨山國王逐漸演化成平埔族人信仰中心。日治時另有客家人移入此地,平埔、客家兩族乃聯手於大正6年(1917)將舊廟改建為竹造。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加強在臺皇民化運動,昭和15年(1940)平埔族人被迫放棄傳統壺祀信仰,三山國王廟同時被毀,當時在庄中擔任保正的客家人邱枝營,將開基三王神像藏在平埔人潘阿吉家中。戰後村民迎回神像,重建茅草廟奉祀,後來客家人紛紛離去,平埔族人在民國42年(1953)重建三山國王廟,並改名為寧城宮。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透過實地勘查與座談,凝聚共識,呈現東海岸文化地景以及人民與土地歷史的連結,突出在地珍貴特性。本書考證詳實,因此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