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樹扦插研究成果與全省育苗管理調查報告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卷,由馮鑑淮發表之「茶樹扦插研究成果與全省育苗管理調查報告」論文。

1962-1979年(民國51年至68年),作者等從事茶樹扦插各種試驗已有成果,奠定本省扦插育苗技術推廣之基礎。1970年(民國60年代)開始,由於內銷茶價轉佳,內銷為主茶園遂漸擴張,古老之壓條法育苗量供應量不足以滿足需求,加上以壓條法繁殖時,母樹受損傷並停止生產,母樹回復原產量需四年之久,因此導致茶苗價格漸次提高。

至1979年(民國68年)高級茶區青心烏龍種壓條苗價每株達20元,每公頃種植15,000株,需30萬元茶苗費,成本高致種植面積受限。茶業改良場有鑑於此,於1979-1982年(民國68-71年)申請農發會及中央加速計劃,成立茶專區,由本文等推廣扦插育苗法,高級茶區開始逐漸改用扦插法,至1982年(民國71年)底,鹿谷鄉扦插苗已呈現供過於求,價格降為9元左右,扦插苗成本每株僅2.5-3元。

在茶價提高茶苗反而降價之有利條件下,鹿谷、名間二鄉原有茶園僅有500多公頃,已擴張為3,000公頃左右,並伸展至雲林縣之林內、古坑、嘉義縣之梅山、竹崎、高雄之美濃鄉、花蓮、台東諸縣,此為利用扦插法才能達到加速育苗之顯著成果,惟北部茶價較低之鄉鎮,仍沿用古老之壓條法,尚待宣傳推廣以降低育苗成本。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
  • 時間起
    198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