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關山(里壠)

關山原名里壠,地名源自於阿美族語terateran,昭和12年(1937),以其在大關山之下,又為關山越警備道的起點,因而改稱為關山。清代統治後山時,將里壠視為民庄,實則包含平埔族人的里壠庄與阿美族人的德高班寮社。里壠庄為大庄平埔族南下擴展生活領域所建的聚落,最遲在光緒7年(1881)就已經形成聚落,在清末已成為今臺東縣縱谷地區最大的聚落。里壠因為地理環境而遠離兵災。明治34年(1901),里壠警察官吏派出所設立,更多漢人與內地人(日本人)移往,投資工商業。大正4年(1915)官方在里壠設立支廳,里壠成為新武呂溪流域的理蕃中心,逐漸發展成臺東境內縱谷地區的政經中心。戰後,關山持續發展,政府在此安插退伍榮民,成為關山的新族群。本篇詮釋資料參考自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內容編排方式乃依照各文化景觀在縱谷中的位置,由北至南依序介紹。本書撰寫嚴謹,考據詳實,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此外,本書亦蒐羅了豐富的老照片,在在呈現了再地的珍貴記憶。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游力達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