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利吉流籠遺跡

臺東大橋尚未興建之前,臺東、新港之間的交通必須橫渡卑南大溪,每逢雨季來臨時,溪水暴漲,交通為之斷絕。大正6年(1917),臺東廳為解決問題,曾在今利吉大橋附近設置卑南溪渡船場,但因河流湍急,擺渡不易,於是決定改設流籠。大正10年(1921)2月1日,開始在附近架設直徑1.6吋的鋼索流籠,同年3月31日竣工,總工程費5400圓。昭和8年(1933)6月,臺東大橋竣工,船渡場與流籠走入歷史。戰後初期,利吉村民進出臺東,必須沿溪行或走山徑,到虎頭山,再走臺東大橋,非常不便,因此卑南鄉公所曾在今利吉大橋附近架設流籠,但完工不久後即毀於颱風。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此篇詮釋資料對於本計畫的整體意義價值,本書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意在較為全面地呈現縱谷地區多元、獨特之文化、產業、地景、宗教之特色,進而呈現出地方獨特性,發展原生文化內容IP,進而整合文化資產與歷史檔案等在地知識學習組織網路,深化地方運用,以落實臺灣文化DNA之收存取用。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吳光婷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