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最早種茶的紀錄,始於民國42年(1953)然面積僅有0.4公頃。民國52年(1943),臺東縣政府選定卑南鄉溫泉村海拔500公尺以上的地區,以及鹿野鄉龍田、高臺等丘陵地,開始推廣大葉系統阿薩姆種,產製紅茶。
臺灣省政府所屬臺灣省茶葉改良場為輔導茶農,民國70年(1981)在龍田設立臺東分場,做為東部茶葉發展推廣研究中心。
茶改場主要負責茶樹育種、茶園管理、茶園機械、茶葉製造、品質鑑定、茶葉多元化等試驗研究及示範推廣等業務,分場設有苗圃及自然生態園區,場內更設有展示室,展示茶的文化。臺灣原生茶的復育,亦是臺東分場重要的成就,目前種植於臺東分場苗圃及自然生態園區。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此篇詮釋資料對於本計畫的整體意義價值,本書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意在較為全面地呈現縱谷地區多元、獨特之文化、產業、地景、宗教之特色,進而呈現出地方獨特性,發展原生文化內容IP,進而整合文化資產與歷史檔案等在地知識學習組織網路,深化地方運用,以落實臺灣文化DNA之收存取用。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