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區原名為擺仔擺或擺那擺,都是阿美族語Paraypay的譯音,意思是指雙手交換東西的動作。昔日阿美族在海岸山脈打獵,常與馬蘭阿美人、北絲鬮社卑南人相遇並以物易物交換東西,故以此為名。
戰後,擺仔擺屬鹿野村,門牌編為鹿野,直至民國50年(1961)行政區域調整,鄉公所編整門牌將擺仔擺命名為和平,才有和平社區之稱。本篇詮釋資料參考自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內容編排方式乃依照各文化景觀在縱谷中的位置,由北至南依序介紹。本書撰寫嚴謹,考據詳實,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此外,本書亦蒐羅了豐富的老照片,在在呈現了再地的珍貴記憶。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