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玉清宮

玉清宮正門有一座三門重檐式牌樓,具有華南式建築風味,正殿則仿華北宮殿式建築,中座為二層正殿,殿前有一對大石獅,石階正中為龍陛,一、二樓簷下立著兩對雙龍柱。刻工精細,兩翼鐘鼓樓採攢尖重檐式,整體建築美輪美奐,為臺東縣縱谷地區最大的廟宇。一樓正殿供奉關聖帝君二樓為凌霄寶殿。玉清宮起源於民國37年(1948),廟址所在地原為羅東人陳崑山的菜園。池上街區原無大廟,後暫時搭建木架鐵皮屋充作臨時廟亭,名為「天公壇」,供村民膜拜。民國42年(1953),地方人士集資建廟,建造一座正面五開硬山式廟宇,廟名為「天靈寺」後易名為「天皇宮」,民國61年(1972),再正名為「玉清宮」。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此篇詮釋資料對於本計畫的整體意義價值,本書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意在較為全面地呈現縱谷地區多元、獨特之文化、產業、地景、宗教之特色,進而呈現出地方獨特性,發展原生文化內容IP,進而整合文化資產與歷史檔案等在地知識學習組織網路,深化地方運用,以落實臺灣文化DNA之收存取用。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游力達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