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萬安萬善祠

萬安萬善祠位於錦園村進入萬安社區入口處,臺東197縣道上方,距保安宮約100公尺,緊鄰萬安稻米原鄉館。祠內供奉清軍傷亡或病故者遺骸,其起源已有百年以上歷史。萬安萬善祠與保安宮同為新開園萬安地區居民重要信仰中心。清光緒14年(1880)大庄事件後,鎮海後軍前營曾以三哨駐紮新開園,光緒22年(1888)6月,統領劉德杓更以新開園為基地,與日軍誓死決戰,當時戰死或病亡的士兵,因交通不便無法歸葬故里,都就地草草安葬,其埋骨處就在龍仔尾村民羅肇村家前方的荒地。後來開墾土地被發掘出來後,就與早年萬安國小、萬安磚廠整地時所掘出的無主骨骸集中建祠供奉,最先的萬善祠建在陳協和米廠後方坡處,後來才遷建現址。原祠為土牆木造結構,民國67年(1978),萬善祠的樑柱斷裂,由於年久失修,加以放置骨骸的地方太小,不敷使用,於是時任村長葉錦章發起重建,地方人士集資改建為鋼筋水泥廟宇。每年農曆7月29日為祭典日,錦園、萬安、富興等村居民,家家戶戶必備三牲前來祭祀。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此篇詮釋資料對於本計畫的整體意義價值,本書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意在較為全面地呈現縱谷地區多元、獨特之文化、產業、地景、宗教之特色,進而呈現出地方獨特性,發展原生文化內容IP,進而整合文化資產與歷史檔案等在地知識學習組織網路,深化地方運用,以落實臺灣文化DNA之收存取用。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吳光婷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