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天龍橋

昭和4年(1929)11月27日,日本政府開始動工繼續修築關山越警備道霧鹿至栗園間的路段,次年3月竣工,天龍橋即於此時修建。天龍橋建成後,霧鹿以上的六個部落出入都需經過此處,官方因此可在此監視布農族人。相傳日治時期,一名日本警察偕著新婚妻子前來旅行,行經天龍橋,妻子見吊橋搖搖欲墜,橋下壑深流急,不敢過橋而飲泣。先生無奈,只得同意離婚,讓妻子返回日本,此後天龍吊橋又有「離婚橋」之謔稱。戰後,天龍橋仍是利稻居民對外交通必經之路,民國58年(1969)南橫施工後,由於原有的警備道路時常崩塌,因此另闢一條垂直而上可接南橫公路之步道。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趙川明主編,是繼《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等系列的第三本,為臺東的人文、自然、歷史、產業等景觀特色做了詳實的介紹與紀錄。縱谷地區地形狹長、文化與族群多元,目前生活於此地區的族群主要有平原地區的阿美族、平埔族與漢人,隨之而形成的宗教信仰、文化、產業特色亦相當多元。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黃心妤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