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關山神社遺跡

關山神社位於里壠山山麓,原稱為「里壠祠」,建於昭和3年(1928)5月28日舉行鎮座,為臺東廳慶祝昭和天皇「御大典」十項紀念事業之一。昭和12年(1937)隨地名改變而稱為「關山祠」,原為無格社,昭和17年(1942)2月4日升格為鄉社。大正4年(1915),日人增設里壠支廳作為「理蕃」重心,關山越警備道亦以里壠為起點,因而逐漸發展成縱谷地區政經中心。里壠祠作為撫慰日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同時具有德高班寮、雷公火兩個阿美族部落的原住民部落神社性質,直到昭和7年(1932),德高班寮、雷公火相繼建立神社後,成為日人專屬的神社。里壠祠奉祀三神及能久親王,每年2月11日、10月17日為例祭日止。戰後關山神社被毀,僅存一座石燈籠的基座,民國86年(1997),關山鎮公所在神社遺址立解說亭。本篇詮釋資料參考自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內容編排方式乃依照各文化景觀在縱谷中的位置,由北至南依序介紹。本書撰寫嚴謹,考據詳實,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此外,本書亦蒐羅了豐富的老照片,在在呈現了再地的珍貴記憶。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梁庭瑄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