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拓會社新開園事務所

昭和4年(1929),臺灣總督府在臺東廳設立「東部農產試驗場」,作為農業指導獎勵機構,並進行熱帶作物栽培試種,試種作物包括果樹、咖啡、柑橘、桃子、李子、鳳梨、苧麻等。其中新開園圃場面積74.5甲,主要試種鳳梨,圃場在今錦園上方坡地,因而有「鳳梨園」的地名。昭和11年(1936)11月,國策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立,並在昭和13年(1938)於新開園設立事務所。臺拓會社招墾的農民會獲得各種補助金,但須種植「指定作物」,新開園、萬安事業地的指定初期作物為棉花,移民必須有一半土地種植指定作物。戰後,臺灣拓殖會社解散,土地由國民政府接收。今事務所為目前臺灣拓殖會社在臺東僅存的唯一一棟建築。此篇詮釋資料參考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趙川明主編,是繼《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等系列的第三本,為臺東的人文、自然、歷史、產業等景觀特色做了詳實的介紹與紀錄。縱谷地區地形狹長、文化與族群多元,目前生活於此地區的族群主要有平原地區的阿美族、平埔族與漢人,隨之而形成的宗教信仰、文化、產業特色亦相當多元。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游力達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