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中旱溪樂成宮二通三瓜疊斗式屋頂

跟台中旱溪樂成宮二通三瓜疊斗式屋頂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台中旱溪樂成宮二通三瓜疊斗式屋頂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台中旱溪樂成宮二通三瓜疊斗式屋頂

照片中可見樂成宮之二通三瓜疊斗式屋架,內含瓜筒、通樑、座、拱、雞蛇等構造。疊斗式的結構就是通梁上有短柱來支撐屋頂的橫梁, 短柱下端有瓜筒,常雕成鷹爪狀或鴨蹼狀, 可以有效的包住通梁,就像把通梁抬起來一般, 在寺廟、殿堂等較大的室內空間,柱子數目不能太多, 又要能支撐起華麗的屋頂,所以抬梁式構造是最好的作法。 一般廟宇多用兩道通梁,上有三個瓜筒,,稱為 「二通三瓜式」 。 但也有些規模較龐大的廟宇用三道通梁,五個瓜筒,稱為 「三通五瓜式」 。本照片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臺中樂成宮座落於今臺中市東區旱溪街四十八號,主體建築初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主祀天上聖母(俗稱旱溪媽祖),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廟宇所在地旱溪庄是今臺中東區內最早開發的地區。該地區之開發是在雍正年間以林姓族人為主而逐步完成拓墾的。在拓墾有了初步的成果後,墾民以媽祖為主祀神,於乾隆五十五年醵集資金,興建廟宇,即今日樂成宮之前身。現存臺灣方誌中所知關於旱溪庄媽祖廟的最早記載,是完成於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在該縣志中記載,當時彰化縣境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總共有二十一座,其中一座是在旱溪庄。


完成於清乾隆年間的樂成宮,至日本領臺時已經百餘年,在大正九年(1920年),進行擴建工程。此次擴建由當地的三位保正(村長)林源泉、張昧以及賴為堯具名帶頭發起,繼而獲得地方各界人士的熱誠支持,成立營繕委員會,開始募集資金,聘請。聘請當時曾參與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之建築工程,俗稱彬師的陳應彬擔任主要監造人,進行重建。此次擴建工程前後費時七年,至昭和三年(1928年)全部工程方始竣工。擴建後的廟宇,其三川殿為三開間,正殿為五開間,前殿則為五門,九開間。在整體上,彬師似乎有意突顯三川殿。因此,三川殿之高度頗大,且其內部木構雕刻精細,造形優美。相較之下,五門則居陪襯之位,其木構架亦較簡潔。此外,不論是二通三瓜之棟架,或是螭虎拱之造形,處處均能顯露出彬師之風格。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班馬傳媒
創作者
陳應彬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10/21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