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遮蓋茶芽不同採摘法對煎茶品質之研究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卷,由徐英祥與馮鑑淮共同發表之「遮蓋茶芽不同採摘法對煎茶品質之研究」研究論文。

1970-89年代(民國60-70年代,輸日煎茶為台灣茶區之春茶主力茶類。由於日本煎茶是採用雙手抓採法,因此比較台灣慣用手採與抓採法之差異。

雙手抓採法所得一級生葉 (一心一、二葉、單葉) 最高佔61.3%。手採法50.5%次高。以雙手抓採法茶菁品質最優,其幼嫩茶芽佔48.4%多在茶芽第一節摘斷。雙手抓採法收量5.17kg較鋏剪4.88kg,動力剪4.86kg,手採法4.67kg/20欉為高,差異顯著。

煎茶品質手採法73.4分與雙手抓採法71.6分僅形狀有差異外,其他項目均無差異。粗製茶粗製以雙手抓採法茶葉佔97.1%最優。茶梗數雙手抓採法僅215支最少,茶梗較少者乾燥一致品質較易保存。

雙手抓採法較手採法採摘時間快7分,收量增加10.7%,茶菁一級品增加10.8%,粗製茶中茶葉增加8.1%,茶梗重量減少且茶梗數減少三倍可減低生產成本。以雙手抓採法最適當。本省欲生產高級煎茶,必須遮光栽培改善茶菁品質配合抓採法,在技術上可獲得較高級的煎茶。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
  • 時間起
    198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