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於三峽大寮茶文館二館(興建於1982年,是過去製茶工廠員工的宿舍),木製茶箱是日治時期茶葉進出口的包裝器具之一,利於陸地或水上運輸。
三峽群山圍繞,氣候多濕低溫,是適合茶樹生長的環境,於清代1865年開始,洋商與政府持續推廣與開墾,植茶面積迅速增加。1920年代日本政府驅逐三峽的大豹社群原住民後,三井合名會社便投入大量資金、人力與設備,拓展三峽的茶葉產業,引進現代化紅茶製茶技術與茶園管理技術、育種技術等,並在北部地區陸續設立八座製茶工廠,其中三峽地區大豹製茶工廠最大,規模是當時東亞最大製茶廠,日後更創立「日東紅茶」品牌,進軍國際市場,享譽國際。
前清末期,為改善茶葉吸濕問題,即逐漸改為以內加鉛紙或錫箔袋的木箱包裝。木箱之發展至少可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雜木柳條箱,箱內襯墊鉛紙、錫箔裝茶葉;由於柳條箱不夠堅固,所以箱外必須加套竹篾套。第二階段是使用夾板木箱,內以錫箔紙或袋裝茶。第三階段在夾板箱邊緣加馬口鐵加強固定,內以錫箔袋裝茶。第四代木箱進一步改良在夾板上直接內襯錫箔,茶葉直接倒入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