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為1935年發行的「茶葉全書」(「All About Tea」)第333頁中,收錄一張以牛進行中耕茶園的照片。牛為台灣農業重要的好幫手,除了種水稻之外,茶園也有牛出現的蹤跡。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中葉以前,臺灣茶園耕犁與中耕除草,大致上以牛為動力來源。由於茶園為旱田,故以黃牛居多。1960年代(民國50年代)中葉以後,開始推動茶園機械化,很快即以中耕機與耕耘機取代牛的地位。因此,在1970年代,就很少在茶園內看到以牛進行耕犁。
茶園的雜草對茶樹產量影響巨大,除了與茶樹競爭水分以及養分之外,雜草會使病蟲害孳生,為茶園管理造成困擾,而耕耘對茶園土壤也有很大的好處,包含改良土壤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而耕耘除草需要選擇雜草種子飛散以前,耕耘的深淺以小的茶樹耕耘較淺,而較大的茶樹則耕耘較深,以避免傷到茶樹的根為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在茶園機械不普及時亦飼養耕牛,並有牛欄與專人管理;一直到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末期,才將耕牛標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