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種植蘆筍

1960年代以後,蔗作開始式微,當時稻作利潤有限,此時另一波的經濟作物興起,此時政府鼓勵農民種植,或公營機構與農民訂立契約的作物,如金香葡萄;此外由政府提供技術、資訊或輔導開發國內、國外市場的作物,如蘆筍、洋菇、柳丁⋯⋯等,其生產規模趨向小農制。1960至1970年代,許多蔗作區興起以出口導向的蔬菜栽培及蘆筍與洋菇,使得原本濁水溪沖積扇扇緣最貧瘠、最缺乏灌溉的地區,卻創造出國際蘆筍及洋菇市場上最的供應來源。 1956年農業改良場在彰化伸港鄉試種蘆筍,由食品加工廠試製罐頭,外銷香港和東南亞。試銷結果大受歡迎,且供不應求,因此在中部沿海地區推廣。開始大量栽培蘆筍始於1963年,一方面因應食品罐頭發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台灣部分自然環境是於蘆筍栽培,灌溉良好的砂質壤土最適合;再者蘆筍收穫的季節四至五月,剛好是鳳梨、洋菇罐頭生產的空檔期,可利用製造洋菇罐頭的生產設備以降低成本。 1964年蘆筍與洋菇、鳳梨共同占據台灣外銷產品重要地位,使農民爭相投入種植,因此賺進大筆外匯,約在1975年栽培面積達到高峰,其中又以彰化縣二林鎮、芳苑鄉種植面積最廣。1980年代蘆筍罐頭外銷大量減少後,種植面積也隨之減少,加上挖掘蘆筍仰賴人工,農村人力老化後,年老的農民體力也無法負荷,因此許多蘆筍農改種其他作物。 如今,全台有近8成的蘆筍仰賴進口,彰化縣農會總幹事廖振賢說,濁水溪沿岸沙質土最適蘆筍生長,早年從二水、溪州,到芳苑、二林都有廣泛種植,他從小跟著父母在田裡挖蘆筍長大,卻因需大量人力,及用藥疑慮,如今種植規模大幅萎縮。彰化縣農會向台糖承租位在埤頭鄉的兩公頃土地,斥資千萬搭設網室,打造有機管理的蘆筍示範園區,2016年開始收成、並以「蘆屋」品牌銷售,最高一天收成100公斤,還在台北果菜公司創下1公斤630元的拍賣高價。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977832
  • 所在地-經度
    120.42252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市:衛城出版,2014。 謝瓊雲,⟨兩公頃有機蘆筍示範園 廖振賢打品牌戰重振商機⟩,《中國時報》,2017年6月25日。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撰寫者
    郭立媛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97783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4225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彰化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二林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