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又稱大葉麻竹、黑麻竹、大綠竹、巨麻竹、甜竹,多生長於低海拔山坡地,是地下莖合軸叢生型,壽命可達60年。麻竹高約10 ~ 25公尺、直徑約12 ~ 20公分寬、節間長約 20 ~ 70公分,桿直肉厚,為台灣最大的竹類。麻竹的質地柔軟,肉厚,但節硬,不易劈裂。又因本身甜份高,容易生蟲,所以也叫甜竹。麻竹的出筍期在每年五月到十月,主要盛產於七月至九月間,因生長速度快,一天就能長半尺,所以產量極高,一般約在出筍高達1~1.2公尺時採割竹筍,除了可供一般料理食用外,也可加工製作成筍絲、筍乾或醬筍,拿來煮魚、熬排骨或燉肉,都非常美味。
鹿谷與竹山一帶因盛產竹筍,因此也衍生了相關的加工筍品,成為當地特產。農業社會裡,凡是生產過剩,一時消化不了的蔬菜,都會醃製成菜乾,以供全年食用。加工的筍乾一樣是先將麻竹筍收割後去殼,分成筍管與筍尾,筍管的部分多數來拿食用或販售,部分筍尾留下來將它煮熟去菁味及苦澀,大火滾煮約四小時後,筍色會由米白色變金黃色,當筍子的菁味轉變成像玉米剛煮好的香味,即可打撈起晾涼,放涼後,再將筍尾剖開鋪平,壓乾去除水分,然後放入「筍籠」裡貯存,熟筍在自己分泌出來的湯汁中浸泡發酵,味道會自然地變酸,質地也會變軟,兩個月後,約在冬天陽光暖照時再拿出來曝曬,日曬過程中須靠人工進行翻面,經過太陽照射後,筍乾香氣瀰漫,依外型可分為筍絲和筍乾兩種。
由於筍乾具有獨特的風味,早年加工的筍乾多數外銷日本,如今雖然較少外銷,但仍是鹿谷、竹山地區的著名特產,或是餐廳的特色菜餚。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