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濁水福興宮

跟濁水福興宮有關的相片,共6張
跟濁水福興宮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濁水福興宮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濁水福興宮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濁水福興宮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濁水福興宮有關的相片,第5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福興宮位在名間鄉濁水村,屬濁水溪北岸,主要供奉三聖母(三媽),據地方耆老口傳約於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漳州人士盧長春篤信媽祖威靈,攜帶一尊湄州三聖母神像渡海來臺,初抵沙連堡(今竹山鎮社寮里),後輾轉定居在沙連下堡(今名間鄉濁水村),廟宇幾經重修為今日之貌。

       而在福興宮內有存放一塊「永濟義渡碑」,此碑紀錄為了解決相隔濁水溪畔兩地,濁水庄(今名間鄉濁水村)與社寮庄(今竹山鎮社寮里)的交通往來,決定購置義田並將租金收入支撐義渡的費用,讓兩地民眾免費搭乘。於清同治初年,由沙連保隘寮莊人董榮華與舉人簡化成等商議倡建義渡,後因董榮華突然逝世而計畫中斷。光緒5年(1879),董榮華之子董鐘奇繼承父志,邀吳朝陽等協力勸捐,臺灣鎮總兵吳光亮捐俸,共得銀二千八百圓,買置田園十段終於完成,並立碑為記,上書:「永濟義渡碑記」。永濟義渡碑共設兩處,一在名間鄉媽祖廟福興宮前;一在竹山鎮社寮福德祀紫南宮前。高寬、碑文與材質均相同。碑高一八五公分,寬八八公分,花崗石造,字跡明晰。兩碑遙隔濁水溪對峙,其址附近正是當年的渡船頭。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濁水福興宮 / 撰寫者:張惠渝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61634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名間鄉福興宮
別名
濁水媽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830785
所在地-經度
120.71191499999998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陳哲三總編纂,《集集鎮志》(集集:集集鎮志編纂委員會,1998),頁637-638。 吳素珍,〈廣盛宮兩塊古石碑何去何從 集集鎮協調修復〉,《台灣好新聞》,2014年5月6日,http://n.yam.com/Article/20140506275571 (瀏覽日期:2019年9月27日)
時間分期
明朝南明年間/清朝順治年間/臺灣的荷西時期
撰寫者
張惠渝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