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之繪製出版之時間為1895年 4月20日,為日本殖民全台之前,故本地圖上之諸多地名與地理資訊,深受清末1869年,由美國駐中國廈門之領事李仙得(Le Gendre)所調繪之「FORMOSA ISLAND ANDTHE PESCADORES CHINA」地圖,以及1875年「牡丹社事件」與1882年「中法戰爭」等前人累積或涉外事件下之地圖的影響。1895年這一年中,據今日所存留之舊地圖來研判,該年度間日本調繪了數張有關臺灣全島之地圖,然比例尺均很大,且地圖中許多地理資訊甚為簡單與欠缺,但這卻是臺灣最早出現有用漢語、日文所繪製出較為科學化的全島地圖。本地圖上利用紅色字體,註記了許多有關島內的物產分布,從北至南分別有北投之「硫磺」、板橋與新庄的「米」、三貂山脈的「石炭」、臺北盆地南側的「芋、砂糖、茶、石炭脈」、蘭陽平原上的「米」、蘇澳的「石炭」、桃園的「米」、新竹的「米、茶、砂糖」、苗栗的「砂糖、石腦油井、樟樹、石炭」、新埔的「砂糖」、大甲的「蓆」、臺中至豐原一帶的「菸草、藍草、樟腦」、彰化平原上的「橙園、砂糖、蕃薯、土地豐饒」、嘉義以西一帶的「蕃薯、砂糖」、台南縣的「家禽飼養、蕃薯」、高雄縣的「砂糖」等。此外,本地圖對於臺灣東部花蓮至臺灣沿海附近之原住民部落名稱描繪甚多,出現的地名約達 80筆以上。而全張地圖對於淡水港至三貂鼻一帶的北臺灣、以及牡丹社至恆春與墾丁一帶的南臺灣之資訊描繪甚詳。然對於蕃地境界線內的資訊只有樟木繁茂、西嶺、苗栗、埔里廳、雲林、山脈以東蕃族部落,以及數筆重要山脈與生蕃部落之名稱。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