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井旁的石頭公,土地公年代不可考,據推測與井年代相當,有近300年的歷史,是該鄰飲水思源的保護神。後來因位於八通關必經點,現已成為八通關社寮線路上唯二的石頭公。此地也是早期清治時劃出「土牛紅線」邊界,開山撫「番」入口點。
甘泉井位於社寮頂埔,當地人稱為後溝坑。據雲林采訪冊載,井推測是乾隆末年,福安康圍剿退守小半天之林文爽,駐兵營邊所鑿汲用。並於光緒元年(1875),吳光亮總兵開發八通關中路時閱兵過此,飲而甘之,遂以甘泉名井,鳩工修築,環井以石。井至今尚存,泉源仍盛,上加半圓形水泥蓋,附近居民用來抽取灌溉田園。
石頭公原先並無建廟,僅搭有簡單棚架遮蔽,其上有多粒石頭壘成的石棚並貼有招財進寶的紅紙,用三粒巨石圍成ㄇ字型,將另一巨石置於中央,象徵石頭公神像。後來因頻頻顯神蹟,要求遮風避雨的房子,因此在地信眾組成重建委員會,於以建廟為現今「福泉宮」。由於位於甘井旁,福泉宮有個特別的祈福儀式,即首先取甘泉之水淨手,接著取甘泉之水澆於石碑上,最後取甘泉之水及香花敬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