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南宮,舊稱大公廟,位於大公街,早年為社寮四里庄民共同的地頭土地公廟,因位居交通要衝,成為社寮十庄庄民的共同信仰中心。紫南宮大約建於乾隆10年(1745)間,由社寮、後埔仔等二庄庄民募款200銀元而創建。至咸豐5年(1855),又有庄民陳東水首倡募款700銀元再修建,改建後稱為紫南宮,紫南宮二字命名由來,目前尚無定論。
紫南宮主祀福德正神,配祀福德夫人、文武護將及石頭公等諸神。傳說,嘉慶君經由竹山一路北上,來到目前的社寮渡口,一望濁水溪溪水波濤洶湧,根本無法渡船過溪,便向竹腳寮土地公祈求幫忙,竹腳寮土地公於是顯靈,安全護送嘉慶君渡過濁水溪,一路護送至鹿港出海,後來,竹腳寮土地公受封,戴官帽,且有文武護將隨從,也就是現在的「紫南宮土地公」。
紫南宮位於竹山鎮社寮里,其左前方廟埕建有碑亭,立有大碑「永濟義渡碑」及小碑「香火田碑」二碑。又因紫南宮位處濁水溪中游南畔,即早年由社寮通往濁水庄(現名間鄉境內)的社寮渡頭,往來社寮、濁水之間。不論來自內山或外來貨物皆須渡濁水溪,因夏秋兩季好發大水,易傷人生命,光緒年間,由童生董榮華倡建義渡,募資購買田地收取義渡租,作為義渡基本財源,因永濟義渡的設立,更促進紫南宮的發展。
紫南宮近年因「借發財金」聲名大噪,在民眾口耳相傳與媒體傳播之下,香火鼎盛每。此外,每年農曆過年由廟方所發放的「錢母」也吸引大量的排隊人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