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鎮延平地區,古稱東埔臘,相傳是林圮由斗六門經清水溪入墾竹山的最末墾地,當地建有一座沙東宮,主祀開台聖王鄭成功,陪祀林圮。自古以來,即為當地的信仰中心。嘉慶7年(1802)分香於臺南延平郡王祠,建一小石室於樹下供奉。咸豐6年(1856)仕紳劉漢中倡議擴建廟宇,並命名沙東宮,取威鎮水沙連東部之意。後經光緒16年(1890)、明治44年(1911)、昭和12年(1937)陸續擴建、改建、重建為現廟貌。
沙東宮重要信仰活動為每年有春、秋二次的延平郡王釋奠典禮,春季於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由縣長親臨主祭,秋祭於國曆八月廿七日聖王千秋日舉行,由鎮長擔任主祭,祭典沿用古制,舉行隆重的三獻禮儀式。
沙東宮後方照鏡台公園內,有一座竹山地區記載竹業歷史文獻的古碑─嚴禁竊盜竹笋碑記:「公禁藤湖籠、橫山、粗坑仔、四十九日烏竹林,每為哨黨盜伐。爰公議演戲公禁,如有再敢盜筍砍竹,查獲罰戲一坪,並出賞封:如場獲交公,賞錢一千;倘被獲恃強不遵,眾送官究治,絕不姑寬。咸豐十年三月□□日,眾竹戶立石。」,此因竹山盛產竹筍,竹為居民主要的經濟作物,眾竹戶為防竹筍被盜採,地方竹農合議訂公約公告於此地,規定盜採竹筍的罰則及舉發者的獎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