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福興宮

       福興宮坐落在隆恩圳南圳、北圳分汴處的南側,因位於隆恩圳眾多分汴處的第一分汴處,故稱大汴頭土地公廟;又因南圳、北圳從此分汴處開始分流,也有南北圳之名,故亦俗稱「南北分圳土地公廟」。

  福興宮建立約於清末,最初廟宇形制不詳。廟身主體由石板砌造,使用濁水溪天然盛產的砂岩,目前無採錄到改建的詳細記載,應與山仔腳下福德宮翻修時間相離不遠,皆由日治時期水利單位出資維護,地方民眾合作改建完成。

  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兩尊,黑面和紅面土地公伯,源由起自1970年代,當時里長陳錦榮因競選將黑面土地公請至家中奉祀,一直未請回廟內,眾人以為神像失竊。後來至1980年代,陳肇基先生徵得眾人同意,雕來紅面土地公像供信眾膜拜。至老里長過世,家人依神明指示,將原有土地公供請回廟中,故廟中從此供奉兩尊土地公神像。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福興宮
  • 別名
    大汴頭土地公廟、南北分圳土地公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14614984342903
  • 所在地-經度
    120.75090177627112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蘇清景主編,《社寮好地方─土地公最愛社寮四里土地公廟資源調查記錄》,彰化:財團法人社寮文教基金會,2005。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撰寫者
    楊愉珍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1461498434290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7509017762711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南投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竹山鎮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福興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