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聖安府七月普渡飯擔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普渡有普行超渡孤魂之義。普渡的種類大概可分為街普、市仔普、廟普、路普等。另外較特殊的像是在南投農田水利會的各工作站,每年中元節會舉辦「普圳頭」,起因是早年水圳的開發對農田水利灌溉極為重要,因此在農曆七月時也不忘在水圳的圳頭或取水口處舉行法會祭拜。

  一般參加普施的民眾都會準備好各類供品送到普渡場來祭拜,在普渡場中擺放供品的木台稱為孤棚,而盛裝供品竹器稱為孤盞,一般普渡的供品有豬、鴨、魚、粿粽、米飯、菸酒等,極為豐富。在傳統的七月中元普渡,會將各家捐募的孤飯裝於籠中,供祭於孤棚,供後再分送乞丐。因此普渡時每家都會挑飯擔到普渡地點祭祀孤魂,飯擔是由籮筐組成,一般會在竹籮筐上的蓋子加上一層飯或粿,看起來像是一滿籮飯,但實際上只有上面一層。

        隨著時代變遷,如今普渡的飯擔傳統已逐漸在消逝中,而在南投縣的鹿谷鄉至今仍保有這樣的習俗,每到農曆七月,鄉內的各種普渡場合,皆可看到供祭一籮一籮飯擔的景象。只是現在多數已用塑膠籃來取代竹籃,在籃子下方要放可以吃的食物做為祭品的一部份,不能空簍,這是代表「滿擔」之意。製作飯擔的過程要先在籮筐上墊一層紗布,然後再將煮熟的米飯鋪滿在「飯擔」上,最後貼上紅色造型的紙代表飯匙。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聖安府
  • 地點-縣市區
    南投縣
  • 撰寫者
    郭立媛
  • 時間迄
    2019/08/29
  • 地點-緯度
    23.756860248242102
  • 地點-經度
    120.74518219279867
  • 參考資料
    阮昌銳,《竹與文化》,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88。 許聖松,「鹿谷鄉瑞田村「拜堤防」習俗」,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2019年10月1日瀏覽,網址:https://gogohsu.blogspot.com/2016/10/blog-post_30.html。 「作牙與普渡」,民間的信仰與習俗,2019年10月1日瀏覽,網址:http://163.28.10.78/content/local/nanto/chonhin/2/。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
    南投縣聖安府 (120.74518219279867, 23.75686024824210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