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一直是臺灣本島西部平原重要農業分界線,以南是典型的熱帶型氣候,以北是亞熱帶氣候。日治時代,總督府為了發展「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計畫,分別在溪南勸種甘蔗,而北方則勸植稻米,後便有「南糖北米」的說法。
濁水溪下游段為一大沖積平原,北半部屬彰化縣,南邊則屬雲林縣。沖積扇上有五條放射狀的河流,分別為東螺溪、西螺溪、新虎尾溪、舊虎尾溪、北港溪,五大分流在未整治前易形成辮狀亂流,流路相當不穩定,洪水也因此時常氾濫,造成人身與農業損害。
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公布了「臺灣保安林規則」,試圖推動保安林造林,但還未調查同年八月便發生了嚴重的颱風水患,日治政府便改推動河川流域的保安林調查。隔年,總督府正式成立「河川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重要河川,並打算建設河川防護工程。大正元年(1912)濁水溪沿岸、林內正式興建堤防,而後各分流成一單獨流域排水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