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內堤防

       濁水溪一直是臺灣本島西部平原重要農業分界線,以南是典型的熱帶型氣候,以北是亞熱帶氣候。日治時代,總督府為了發展「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計畫,分別在溪南勸種甘蔗,而北方則勸植稻米,後便有「南糖北米」的說法。

       濁水溪下游段為一大沖積平原,北半部屬彰化縣,南邊則屬雲林縣。沖積扇上有五條放射狀的河流,分別為東螺溪、西螺溪、新虎尾溪、舊虎尾溪、北港溪,五大分流在未整治前易形成辮狀亂流,流路相當不穩定,洪水也因此時常氾濫,造成人身與農業損害。

       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公布了「臺灣保安林規則」,試圖推動保安林造林,但還未調查同年八月便發生了嚴重的颱風水患,日治政府便改推動河川流域的保安林調查。隔年,總督府正式成立「河川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重要河川,並打算建設河川防護工程。大正元年(1912)濁水溪沿岸、林內正式興建堤防,而後各分流成一單獨流域排水出海。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林內鄉林內堤防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78194831326035
  • 所在地-經度
    120.61851732099603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張家綸,〈殖民時代,日本政府對臺灣山林做了些什麼?〉,故事,2019年10月1日瀏覽,網址: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forest-in-colonial-period/ 「清朝、日治時期的濁水溪防洪」,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2019年10月1日瀏覽,網址:https://www.wra04.gov.tw/12188/12189/12264/12273/12285/16213/ 雲林縣林內堤防,走讀台灣,2019年10月1日瀏覽,網址:http://ntw.com.tw/linnei/chinese/ch03.htm
  •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 撰寫者
    麵包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78194831326035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6185173209960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雲林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林內鄉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林內堤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