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約攝於1940年代前後,正確時間不可考,由遠處水面上裸露的橋墩,推估為西螺大橋興建時期,沿岸居民和往來南北的旅客搭乘竹筏橫渡濁水溪的實景留影。當時以十數支竹竿綑綁成竹筏,每筏配有二至三名渡夫,以長竹竿撐控竹筏,載有乘客、貨物、腳踏車等,渡資以人、貨多寡或重量計價,為當時南北客運和貨運的重要交通工具。 濁水溪為台灣中部重要的分界河川,南北岸的交通於冬季枯水期時可以駕乘牛車或徒步通過溪底,而夏季水位高漲期則需搭乘竹筏,故遠在清治時期便設立有渡筏站,西螺渡站為當時南北往來陸路轉水路的重要驛站。惟夏季溪水湍急,加以颱風季節、山洪驟至而舟楫難渡,成為南北商旅往來和經濟建設的長期障礙。日治時期雖在溪邊興建堤防,但僅有縱貫線之鐵路橫跨濁水溪,雖於昭和12年(1937)發包興建公路陸橋,但昭和16年(1941)完成32座橋墩後,因戰中止興建工程。在西螺大橋搭建前,只能倚靠竹筏和鐵路,直至戰後在美援的支撐下,方於1953年1月28日完工通車,完成貫穿台灣西部南北交通的最後板塊。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