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3年西螺大橋全景照片

此張照片為1953年即將完工的西螺大橋,是完工以來唯一清晰可見的一張珍貴相片。由於當時的環境寬闊幽然,空氣清新,因此可以從西螺南橋頭一目瞭望至溪洲北橋頭。西螺大橋通車後,加速臺灣西部南北交通的貫通,對促進1950、1960年代的台灣經濟發展功不可沒。 西螺大橋起源於日治時期的「濁水溪大橋」,由濁水溪兩岸仕紳聯合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完成同盟會」,向日本總督府陳情建造大橋;於昭和13年(1938)10月正式動工,直到昭和15年(1940)完成32座橋墩。然而戰爭的爆發使日本急於搜集鋼鐵材料投入戰場,鋼鐵使用受到嚴格管制,50噸以上的鐵材使用都必需取得特殊的工事許可,橋面工程所需鋼鐵在缺乏建材的情況下,使得後半段的架橋工程全面停工。戰後,西螺鎮長李應鏜與地方仕紳再度成立「西螺大橋續建委員會」繼續向各單位陳情,並於1951年獲得美國援助,大橋工程終於在1952年再度動工,同年12月完工。1953年1月28日,舉辦西螺大橋通車典禮,此時的西螺大橋僅次於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為全世界第二、遠東第一長公路大橋。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趙元才
  • 創作者
    螺陽文教基金會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