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0年代西螺大橋管理站照片

此張照片為1950年代西螺大橋的管理收費站,位於今日福善寺的右側,停車場旁的公共廁為西螺大橋入口處。照片中的左側有一排水泥房舍,即是當年管理站人員的辦公室,管理站人員穿著淺色制服,其中最左側紮綁腿、沒戴帽子、腰際配著手槍應為管理站主管人員。 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之後,財政並不寬裕,許多大型交通建設又迫在眉睫,因此皆以美援貸款或向國內銀行貸款的方式籌湊財源,以利工程順利進行。待工程完工後,設立收費站向過橋車輛徵收工程收益費,其中,第一個實施過橋收費的就是西螺大橋。西螺大橋於1952年5月28日動工,當時台灣省公路局在尚未動工的前六天,早已上呈交通處路政科「為西螺橋美援器材價款以征收過橋費分六年償還案」,陳述分六年償還的困難之處。最終,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於1953年1月21日第14次會議通過「西螺橋工程受益費征收辦法」,規定除特殊狀況外,一般車輛大車30元、小車15元的收費標準。這項徵收從1953年1月29日起至1977年7月1日省政府廢止,共徵收了二十四年五個月。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趙元才
  • 創作者
    螺陽文教基金會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