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40年代西螺大橋橋墩興建照片

此張照片為1940年3月西螺大橋橋墩興建完成,到1952年5月大橋橋面尚未續建這段期間所拍攝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觀察到,此時的濁水溪的溪水不深,僅及男子的小腿,在沒有橋面的橋墩上,水文的觀察標尺標示約「28」,並清楚看到豎立於濁水溪上的三十二座橋墩,十分壯觀。 濁水溪是台灣第一大河,在尚未整治前的河道經常改變。大正年間日本人將北斗溪及虎尾溪整治匯集後,每逢雨季溪水暴漲,人民渡溪不易,且砂石會不斷淤積使河床逐漸墊高,成了沿溪各地居民居住安全的最大隱憂。基於台灣南北交通的便利及沿溪居民居住安全的考量,昭和11年(1936)濁水溪南北兩岸各界人士共同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同時也上書台灣總督府「…仰祈自昭和十二年起編入預算,架設西螺、溪州間人道橋…」。總督府基於「南進基地」的考量,於昭和11年(1937)10月開始動工興建橋墩,因逢戰爭的影響,昭和15年(1940)3月,完成三十二座橋墩。直到戰後西螺大橋才終於完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趙元才
  • 創作者
    螺陽文教基金會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