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下海墘堤防

       位於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的下海墘堤防,最早是大正年間所修築而成。在整治前的濁水溪有多條分流,如東螺溪、西螺溪、虎尾溪等,這些分流在濁水溪沖積扇形成「辮狀亂流」,洪水氾濫,雖清代曾進行整治工作,但因嚴重水患而失敗告終。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台灣總督府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所」,於大正6年(1917)年起至大正9年(1920)間,於濁水溪沿岸興建堤防,上起濁水(南投縣名間鄉)下至下海墘(大城鄉台西村),堵截東螺溪、虎尾溪,並將兩溪的水導流至西螺溪,即為現在的濁水溪。築堤之後,濁水溪氾濫情況明顯降低。

       早期濁水溪未有完善治水方式,彰化二水至大城鄉的沿岸居民,飽受洪患之苦,因而在大城鄉的台西村長久流傳下來「拜溪王」的宗教習俗,形成當地特有的祭祀文化,每年農曆7月16日,當地村民會挑著裝滿三牲、肉粽、水果等供品的扁擔、吊籃,一同到濁水溪下海墘7號堤防道路口拜溪王,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彰化縣大城鄉下海墘堤防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396104
  • 所在地-經度
    120.27651500000002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 北斗 二林》,台北:台灣學生,2004。 陳冠備,〈濁水溪特有習俗,中元節後準時拜溪王〉,《自由時報》,2018年08月26日
  •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 撰寫者
    許雯淇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396104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2765150000000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彰化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大城鄉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下海墘堤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