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的下海墘堤防,最早是大正年間所修築而成。在整治前的濁水溪有多條分流,如東螺溪、西螺溪、虎尾溪等,這些分流在濁水溪沖積扇形成「辮狀亂流」,洪水氾濫,雖清代曾進行整治工作,但因嚴重水患而失敗告終。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台灣總督府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所」,於大正6年(1917)年起至大正9年(1920)間,於濁水溪沿岸興建堤防,上起濁水(南投縣名間鄉)下至下海墘(大城鄉台西村),堵截東螺溪、虎尾溪,並將兩溪的水導流至西螺溪,即為現在的濁水溪。築堤之後,濁水溪氾濫情況明顯降低。
早期濁水溪未有完善治水方式,彰化二水至大城鄉的沿岸居民,飽受洪患之苦,因而在大城鄉的台西村長久流傳下來「拜溪王」的宗教習俗,形成當地特有的祭祀文化,每年農曆7月16日,當地村民會挑著裝滿三牲、肉粽、水果等供品的扁擔、吊籃,一同到濁水溪下海墘7號堤防道路口拜溪王,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