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正式完工通車於1953年,南起雲林縣西螺鎮,北至彰化縣溪州鄉,是連接臺灣西部南北往來的公路大橋,全長1,939公尺,寬7.32公尺,橋梁採華倫氏穿式,以紅色鋼鐵為橋架、水泥為橋墩,橋墩間隔有六十多公尺,在完工當時是遠東第一大橋。早期大橋曾附設糖廠鐵道,形成汽車與火車並行的特殊景觀。不過後來在1979年因為妨礙交通的關係,拆除鐵路部分,僅剩公路通行的大橋。西螺大橋的建造過程可分成日治時期與戰後兩個階段,日治時期建造出三十二座橋墩,後來因戰爭而停工。當時建橋人力多來自西螺,西螺大橋因此隱含著西螺老一輩人的情感記憶。戰後國民政府接受美國資金援助,於1952年重啟工程,終於隔年完工通車。據說建造時使用的鋼鐵資材均來進口自美國,仔細觀察大橋紅漆剝落下的鋼鐵,還能找到匹茲堡鋼鐵廠的出廠刻印。西螺大橋不只完整了臺灣西部縱貫線的交通網路,更因「遠東第一大橋」的稱號,成為當時的臺灣之光,政府發行的十元紙鈔中,更印製上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的圖像。在中沙大橋與溪州大橋完工之後,西螺大橋的重要性不再,今日轉型為觀光大橋,作為見證日治時期與戰後公共建設的成果,以及西螺與濁水溪的象徵建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