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嶼向南北延伸,河川則為東西綿延,在橋墩僅有西螺大橋與縱貫鐵路橋,且公路都還未普及建設的時代,南北交通仍經常需要涉水而過。濁水溪的夏冬豐枯差異極大,夏天的豐水期需要靠竹筏,冬季的枯水期則是可以徒步與牛車涉水而過。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1976年的機器腳踏車普及率為44.57%,家用汽車僅1.54%,顯示藉由非動力機械的牛車與腳踏車作為交通方式的情況仍然是農村地區的普遍景像。最早的牛車,以兩個木板大輪構成,而相片中的牛車則已是發展成前兩小輪、後兩大輪的四輪型式,材質也改為更加穩固的骨軸木材外包鐵皮,汽車傳入臺灣後才開始出現橡膠製輪胎的牛車。牛車與農村社會的密不可分,至機動農用小貨車逐漸取代了牛隻後仍被以「鐵牛車」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