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同源圳

       同源圳,今為同源圳幹線,位在濁水村的福興宮後方。同源圳,最早稱為施圳,由施姓農民利用石砌而成的圳道,因圳道不時崩塌,故灌溉地區的農民們便協力修整圳道,故又稱協興圳或合興圳,後由濁水庄士紳收購同源圳將徵收的水租投入整修埤圳。同源圳為農田灌溉之用,然而位在濁水溪上游的樟木產業,原本應從濁水溪放流樟木,但為了快速便將樟木從同源圳這條捷徑放流而下,故常使圳頭被沖壞,影響農田灌溉。乾隆年間,因匠首曾文琬貪圖方便,將軍用樟料放行於圳道,因源頭遭民眾阻斷,樟木無法順著水流而下。兩方僵持不下,經官方協調查明後便在同源圳旁立下石碑,石碑上刻「奉道憲禁示」,記錄下此次禁止於圳道放流樟木,更不得藉端生事,違者將嚴懲一事。明文規定日後軍用樟料必須從大溪來放流,同源圳道只能供農田灌溉使用,強調匠首曾文琬不可貪圖方便再利用圳道放行樟木,而民眾也不得再藉端滋事,兩方如有違反規定者將嚴加懲罰。臺灣知府蔣允焄於乾隆30年(1765)在今濁水溪畔同源圳第一進水口處邊樹立石碑一塊,目前這塊石碑在名間鄉台16線道路旁邊。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名間鄉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537843
  • 所在地-經度
    120.6775054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名間鄉福興宮人文與古蹟,2019年9月28日瀏覽,網址:https://www.fsg.tw/indexmain.php?mmenu=about&id=225
  • 時間分期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撰寫者
    張惠渝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53784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6775054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南投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名間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