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圳,今為同源圳幹線,位在濁水村的福興宮後方。同源圳,最早稱為施圳,由施姓農民利用石砌而成的圳道,因圳道不時崩塌,故灌溉地區的農民們便協力修整圳道,故又稱協興圳或合興圳,後由濁水庄士紳收購同源圳將徵收的水租投入整修埤圳。同源圳為農田灌溉之用,然而位在濁水溪上游的樟木產業,原本應從濁水溪放流樟木,但為了快速便將樟木從同源圳這條捷徑放流而下,故常使圳頭被沖壞,影響農田灌溉。乾隆年間,因匠首曾文琬貪圖方便,將軍用樟料放行於圳道,因源頭遭民眾阻斷,樟木無法順著水流而下。兩方僵持不下,經官方協調查明後便在同源圳旁立下石碑,石碑上刻「奉道憲禁示」,記錄下此次禁止於圳道放流樟木,更不得藉端生事,違者將嚴懲一事。明文規定日後軍用樟料必須從大溪來放流,同源圳道只能供農田灌溉使用,強調匠首曾文琬不可貪圖方便再利用圳道放行樟木,而民眾也不得再藉端滋事,兩方如有違反規定者將嚴加懲罰。臺灣知府蔣允焄於乾隆30年(1765)在今濁水溪畔同源圳第一進水口處邊樹立石碑一塊,目前這塊石碑在名間鄉台16線道路旁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