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集集大橋

       集集大橋,位在集集攔河堰旁,是集集往竹山的交通道路。原在日治時期,便是為了聯絡與竹山之間的交通,由國庫出資,於昭和8年(1933)落成,是一條全長四百多公尺的吊橋,到1979年,改建以水泥建築的集集大橋,為省道台十六甲線。橋下的濁水溪剛好為集集的清水溪與濁水溪的匯流,故也有清、濁同流之意,橋下的岩壁正是清朝總兵吳光亮率隊開山撫番,進駐集集時,在由竹山進入集集之處的草嶺濁水溪畔,由於無法越山而過,故經由溪底通過,在濁水溪北岸的岩壁上親題「開闢鴻荒」四字,以示入境化外之地,勉勵兵士排除萬難達成任務。後來省政府期間為有效利用濁水溪的資源,展開集集共同引水計畫,在此興建攔河堰,由於石碣正好在集集欄河堰工程範圍內,經地方人士提倡保存之下,後來花費2億變更了集集攔河堰的工程設計,才成功保住「開闢洪荒」,免於沒入溪水,因此也被稱作2億古蹟。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集集鎮集集大橋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187533
  • 所在地-經度
    120.7632016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陳哲三總編纂,《集集鎮志》(集集:集集鎮志編纂委員會,1998),頁777-778。 洪長源,《哭泣的濁水溪》(高雄:派色文化,1998),頁103-105、237。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撰寫者
    張惠渝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18753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7632016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南投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集集鎮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集集大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