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圳,於清乾隆59年(1794)由張天球、陳佛照等人打通山壁所開鑿的隧道,引濁水溪水以灌溉社寮地區數百甲的農田。這條引水隧道,以當時的人工技術來說,竟能讓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水位高低落差只有84公分。此外由於是穿山而過的開鑿方式,所以解決大水直接沖擊的危險,且整條隧道沿壁設計了二十多處的「水窗」,又稱「橫坑」,此窗在大水時有分散水勢作用,在枯水期又可依溪水流向攔截入圳,是一種相當巧妙的設計。
於日本治理期間,管理組織經過幾次變動。政府頒布了公共埤圳規則,將隆恩圳、東埔蚋圳收編,由設在南投廳衙的公共埤圳聯合會管理。到大正10年(1921)因頒布水利組合令,廢除了聯合會組織,改設隆恩圳水利組合、東埔蚋水利組合,事務所設在竹山郡衙所內。而昭和14年(1939),又將隆恩圳水利組合、東埔蚋圳水利組合、昭和8年(1933)所設的清水圳水利組合以及其他私人埤圳合併,並成立「竹山水利組合」統一管理。
現代由於集集攔河堰的興建開發取代了原本隆恩圳的功能,入口也被封閉,僅餘出水口隧道172公尺。幸賴社寮文教基金會搶救古圳的奔走、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竹山鎮公所、水利資產局等單位協助,於2006年,具有新舊水利技術及竹山當地發展意義的隆恩圳成為了縣定古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