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橼渡口位於南投縣竹山鎮下坪里莊外的濁水溪畔,是清治時期到日治時期竹山地區重要的聯外渡口。今日渡口早已荒廢,早已不見昔日渡口遺址,只有一片雜草叢生之荒地。原本種於香橼渡口附近作為指標的老茄苳樹,與樹下的小廟,也因1959年的八七水災而遭破壞,今日該地之樹為後人重新種植。古代濁水溪水流大,在沒有橋可以行走的情況下,只能依靠渡船過河,而有渡口的設置。
據林文龍於〈香櫞渡與茄苳王〉文中的推論,從「香橼」二字可推論香橼渡口應與濁水溪沙洲「香員腳」有關,因此推測香橼渡口應為清治時期濁水溪三大聯外渡口中的「濁水溪渡」,是往來北岸彰化東螺、與南岸南投水沙連二保的要津。另外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寫成的《彰化縣志》中,寫到「二八水渡,一名香椽渡,二八水與沙連(今南投縣)往來通津。」亦可知在當時有船隻從香橼渡口前往番地水沙連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