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苳老樹就在竹山鎮社寮里水尾路旁,此地也是乾隆年間,沙連堡的山產和鹿港地區轉運商品的集散、貿易地。樹旁建有一座土地公廟,樹下有一塊2000年所立的「渡船杙紀念大石」,相傳茄苳老樹早期為濁水溪渡船繫繩之處,因此被稱為「渡船杙」;又有一說,就風水而言,茄苳老樹繫住了濁水溪的沙洲,穩固「香圓腳」一帶,故社寮茄苳老樹渡船杙在當地居民心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當地農民張世昌指出,相傳及歷史記載,早期在社寮地區要往來名間需經由渡河或渡船方式往來濁水溪兩岸,當時窮困居民沒錢渡河,往往冒險渡河。咸豐4年(1854年)到同治2年(1863年)由董郁文倡議興辦義渡,並與地方仕紳發起義渡,協助來往兩岸居民渡過濁水溪,並由董榮華繼承董郁文衣缽,繼續興辦在社寮購置「香火田」租給農民,其收租費用作為義渡支出之費用。此事書於社寮紫南宮的永濟義渡碑,以及濁水福興宮的永濟義渡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