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一個展示板,利用展示板說明臺茶七號及臺茶八號新品種的特性。
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茶業館二樓牆上懸掛著一排研究人員成果展示的看板,當時印刷技術未如此發達,大圖輸出設備還不普及,研究成果圖表除了手繪外,若要長期展示就仰賴壓克力板了,壓克力展示板上的文字及線條都是黏貼上去的,想來製作過程應該相當耗人力,時間一久還有可能局部脫落,視覺效果較簡單但很有立體感。
這塊看板展示主題為茶樹新品種經濟特性簡表,介紹1973年(民國62年)命名的臺茶七號及臺茶八號,包含命名年度、育種系統代號、親本、萌芽期、萌芽密度、百芽重、生葉收量、採摘週期、樹勢、絨毛密度、扦插成活率、病蟲害抗性、多酚類含量、適製性、抗旱性及適種地區等資訊,透過這樣的簡表可清楚明白品種的特性及生理性狀,與現今新命名品種提供之資訊大致接近,為縮短育種時程,近年來區域試驗在命名程序中已非必要程序,也因此適種地區的資訊就較少被提起了,而抗旱性在氣候異常的現在更顯得重要,降雨不均已多次造成茶產業損失,抗旱性的資訊可提供茶農選擇合適茶樹品種,亦可在田間特別留意不同品種之水分需求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