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馮鑑淮分場長,於1988-1990間,執行提早春茶產期研究時,於楊梅試區(位於茶業改良場總場四圃茶園)之試區照片。可以看出照片近端以氰胺處理之茶樹,較隔行為處理者早萌芽。
氰胺原本是使用在落葉果樹催芽打破休眠的藥劑,主要是在打破環境休眠的情況。在茶樹上的應用的試驗,主要是為了在冬季噴施,提早茶樹春季萌發的時間,當時的試驗以茶樹萌芽前約1個月噴施氰胺於葉片上,有催芽及促進萌芽後生長之效果,春芽採摘期可提早5至10日,也可提高產量與品質。
由於氰胺與酒精會反應成乙醛,引起中人體中毒反應,因此施用24小時內不能飲酒。因消費者環保意識的關係,氰胺催芽劑在茶樹上的使用已經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