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錦城齋曲館遺留樂器

此樂器的正確名稱、製作年代和製作者已不可考,此樂器有一對,形似北管的常見樂器嗩吶,但長度較嗩吶為長,且發音口略為彎曲朝上,為西螺昔日錦城齋北管戲曲館的著名樂師蔡文慶(慶師)所留下。西螺俗諺「聽曲市仔頭錦城齋,看武街仔尾勤習堂」,西螺當時的武師也多為北管錦城齋的成員,故當時西螺錦城齋的曲藝和勤習堂的武藝相互輝映可見一斑。 北管音樂起源中國長江以北,對應於泉州、廈門一帶的南管而得名,17世紀傳入台灣後,演出常見於迎神廟會、婚喪喜慶各種場合,並廣泛影響本地的音樂創作表演和歌仔戲、布袋戲等的戲劇演出,惟今趨於沒落。西螺在清治和日治期間曾有過兩個北管戲曲館,均為在西螺街上,一為著名的錦城齋(供奉西秦王爺,位於舊稱市仔頭,現市後街44號,緊鄰東市場旁),另一為新樂軒(位於街尾的伽藍爺廟)。昔日每逢節慶及農曆六月廿四日「西秦王爺誕辰」,兩個齋軒經常大起鑼鼓互別苗頭,而今錦城齋剩供奉西秦王爺的祈福功能,新樂軒也僅於廟會、進香、出巡遶境時作為敲鑼打鼓演出,兩齋軒昔日的絲竹管絃已成絕響。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趙元才
  • 創作者
    螺陽文教基金會(何美慧收藏)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