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製茶好撇步-日光萎凋場

圖為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之日光萎凋棚。日光萎凋為臺灣部分發酵茶製程的關鍵步驟,但最主要的茶季-春茶,常與梅雨季重疊,綿綿細雨雖然照度足夠,但受雨水干擾,因此無法有效進行萎凋作業;此外,日照過強的晴天,則有日照過度的缺點。故日光萎凋棚可以提供遮雨及遮陰之效果,讓日光萎凋得以正常進行。照片中即可看出正有茶菁在萎凋棚中,進行日光萎凋,而棚內備有遮陰網。當雨量高到無法日光萎凋時,只能用熱風萎凋來取代。

國內各茶區常見的茶類-半球形包種茶,為高山茶區主要製作的茶類,而低海拔茶區大多於春、冬兩季製作。茶園中進行一心二葉至三葉採摘後的茶芽稱為茶菁,將茶菁自茶園裡送至製茶廠進行製茶,第一道製茶步驟為進行「日光萎凋」或「熱風萎凋」,除大型製茶廠有熱風萎凋機進行熱風萎凋,其他製茶廠則以日光萎凋場來進行日光萎凋,此步驟攸關製後茶品質好壞的關鍵之一。

萎凋的目的是讓茶菁中的水分適度蒸發,減少細胞水分的含量,使鮮葉柔軟,促進化學反應產生特殊香氣及滋味。日光萎凋溫度以30至40°C間為宜,時間約10至30分鐘,得視陽光強弱而定。而萎凋到怎樣的程度呢?以觀察第一葉光澤消失、葉面呈波浪狀起伏及以手觸摸有柔軟感即可停止。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余錦安
  • 貢獻者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