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72年開溝機之性能調查

圖為刊載於1973年出版之「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六十一年年報」的「開溝機之研究試驗」計畫。

茶樹種植時,植溝或植坑須至少40公分深,在開溝機未能使用與茶園以前,種植茶樹不是挖種植坑就是以人工開溝,但效率均很低,而且深度不足,影響茶樹種植成活率與未來之生育。在供水較不便的地區,為提高茶樹種植的存活率,臺灣茶苗種植於溝底,更需要開較深的溝,但開溝需大量人力,且耗費體力,是建園時,非常耗工的工作。

為改善開溝作業之辛勞,茶業改良場在1972年(民國61年)購置一台開溝機,機器全長398公分,寬度147公分,高度128.5公分,機器重量1,150公斤,開溝的寬度可設定13.5-40公分,深度最深可以100公分。配合茶樹種植習慣,開溝寬度調整為30公分,開溝深度調整為30-40公分。作業效率為每分鐘3.5公尺,與人工開溝比較,可以提高18倍之工作效率,但一台機器當時售價10餘萬元,非一般茶農可以負擔,使用頻率不高,當時建議此機械採代耕之操作模式,才可發揮最大效益。

民國70年代以後,勞動力供給逐漸不足,勞動力成本也高漲,因此茶園定植前的開溝,大致上都是利用開溝機,同時也發現開溝之深度,最好超過40公分。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惟揚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六十一年年報,pp126-127
  • 時間起
    197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