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萬年亨衢碣

       清代開通的八通關古道(中路),與日治時期闢建的八通關越嶺道路,都是從中部南投信義鄉東埔,貫通到東部花蓮玉里的縱貫道路。清代八通關古道的開闢,是牡丹社事件(1874)後,清廷轉趨積極治理臺灣,為「開山撫番」而設;而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修築八通關越嶺道路,「理蕃」的目的大同小異,兩者皆帶有政治軍事目的,因此遺留不少碑碣與古蹟。八通關古道沿途地文物與古蹟即包括有:林圯埔公墓、「佑我開山」扁、「萬年亨衢」碣、鳳凰眼、「德遍山陬」碑、「開闢鴻荒」碣、「渡臺入番弛禁告示碑」。另有佚失的「山通大海」碣,以及八通關頂「過化存神」碣。

       八通關古道闢建完工後,主導的總兵吳光亮受進陞,因此於今大坪頂鳳凰谷鳥園內鳳凰山麓一石壁上,親題高約150公分、寬約123公分的石碣「萬年亨衢」四大字。以此宣示世世代代道路順暢,並隱含前程與官運亨通之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胡西川
  • 創作者
    自行拍攝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