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新書院

跟明新書院有關的相片,共7張
跟明新書院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明新書院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明新書院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明新書院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明新書院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明新書院有關的相片,第6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明新書院,位在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四號,是一座傳統三合院式書院,無山門與後進的小型書院,講堂為建築中心,左右各置廂房,廂房與講堂以過水接通,後方有翼房夾在正堂與廂房間,還有惜字亭。

       光緒年間,由於八通關古道的開闢、樟腦產業的發展,地方逐漸熱絡而有仕紳組織濟濟社,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後來欲遷至集集街內,但苦無經費。光緒9年(1883)濁水溪氾濫,從山上流下不少木材,由陳長江僱工集材,將此木料作為遷建集集街的材料,從地方募款並推舉林光祥主理遷建事務。後來林董事在途中離世,因此由其子林天龍繼任。書院於光緒11年(1885)十一月竣工,內供奉文昌帝君、制字先師及紫陽夫子,推舉陳長江為院長,僱廟祝一人,經費由街上商店負擔,眾士紳並立匾「掌握文衡」。

        雖為書院,實際也是「義學」性質,以鼓勵學子讀書為主。光緒17年(1890)得霧峰林文欽、林紹堂捐款,重建書院,並加祀孔子。明治41年(1908),當地居民募款,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改稱為崇德堂,並由集集庄役場每月撥日幣柒元為油香費用。戰後成立永昌國民學校,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拆除入口、圍牆,形成書院與學校並存,1985年列為縣定古蹟,而後書院受到921地震影響,部分經過重建。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集集鎮明新書院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827478
所在地-經度
120.79964080000002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陳哲三總編纂,《集集鎮志》(集集:集集鎮志編纂委員會,1998),頁523-526。 「明新書院」,國家文化資產網,2019年9月27日瀏覽,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33
時間分期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撰寫者
張惠渝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