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崁位於竹山鎮公所路及前山路交接處,入口有一塊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下方還刻有一行小字寫著「八通關古道起點」。八通關古道是清朝光緒元年(1875)由吳光亮總兵率領約兩千名軍勇所開築的道路,當時名叫「中路」,西起林祀埔(今南投縣竹山鎮),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穿越秀姑巒山到花蓮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是台灣第一條橫貫東西的的交通孔道。
三百多年前民眾自林內鄉越過清水溪,可由溪邊直通過來,沿著前山路,爬上山坡到林屺埔(即現在的竹山)。為了使山坡更好攀登,先民在這裡用石塊築了九十九個階梯,叫做九十九崁。後來另闢公路,原先建闢之九十九崁因年久失修,皆已毀損。現今的九十九崁石階是竹山鎮公所後來重修,提供民眾假日休閒健行的好去處。
九十九崁上方原建有「旌義亭」,亭內刻有「雲林縣旌義亭記」,並豎立一塊石碑,刻上「前山第一城」,意思為這座縣城是台灣西側最重要的城鎮,但原石碣已消失。雲林縣舊城是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新增在嘉義、彰化之間的雲林縣縣治所在,位於沙連堡林圯埔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上。雲林縣的名稱即是來自「雲林坪」這個地名,但該地今卻不隸屬雲林縣,而是屬於南投縣竹山鎮管轄,在竹山鎮境內仍保有雲林里、雲林國小和雲林路等相關地名。劉銘傳會選於此地築城,主要是因為此地是八通關古道的起點,與開山撫番政策有相當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