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苑鄉位於濁水溪沖積扇濱海地區,鄰接臺灣海峽,因長期受濁水溪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堆積,加上冬季時東北季風吹沙成丘,使得此地區海岸沙丘林立,隨處可見沙地。芳苑鄉在清治時期因為是沙丘林立的荒涼之地,而被當時來臺的移民以「番仔挖」稱呼這個地區,後來在日治時期也因此地有很多高大的沙丘,改地名為「沙山庄」。近年因為開發關係,高大的沙丘景觀已不復存在,而是成為沙地、草地與荒地混雜的特殊景觀。由於沙地為鬆散未固結的砂礫組成,表面上少有植被覆蓋,形狀也因風力、風向變化而常有變動,這種沙丘會往內陸地區侵蝕,掩蓋住道路、建築或農地,甚至還會堵塞住漁港航道,曾作為鹿港第二外港而繁榮的「番仔挖」,便因堵塞而沒落。由於芳苑鄉大多為沙地覆蓋的荒涼之處,不利耕作,因此當地居民多從事漁業,尤其常見養蚵漁民,運用牛隻運載蚵農前往潮間帶工作的「海牛耕蚵田」文化,也於2018年登錄為「國寶級」無形文化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