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寮街昔日是一泊船港,舊址在民生路開山宮前,現民生路一段156巷與166巷間的高低落差地勢,印證濱臨臺江的地理環境。
開山宮草創初期奉祀隋朝虎賁中郎將陳稜,稱「將軍祠」,早年祠內設有燈火,漁民以之為記,猶如燈塔引領船隻到此靠岸。祠俯瞰汪洋,其下為帆寮,海水可至。明鄭時期移民日增,而且祠前有一古井供應淡水,因而帆船聚集,形成市街,故稱為帆寮街。居民遂由大陸運來木材改建廟宇,迎奉保生大帝,並改廟名為「開山宮」。
隨著臺江內海淤積成陸地,海岸線漸移漸遠,帆寮街亦隨市集的擴大發展為內、外新街,原來的帆寮港道則沿今之民生路向南發展成外新港。後來外新港向西延伸至六姓府東北隅,與源自看西街的松仔腳港合而為一,於是由臺江進來的船隻分泊外新港、松仔腳港,而在今民生路二段及仁愛街一帶發展出一大片船頭行。近年道路拓寬,船頭行大都被拆毀,昔日帆船雲集的盛況已不復見。
古井今侷促於小吃店後,被瓦斯桶及桌椅等雜物包圍,但古井保存完整,磚砌井壁與井欄,上覆孔狀鐵製井蓋,為維護水源乾淨及空氣流通。目前依然水源充沛,附近商家在井旁裝設抽水馬達抽取井水以供洗滌之用,井蓋上也有放置一隻繫綁繩索的水桶公民眾汲水。府城西緣滄海桑田,古今地理景觀已迥然不同,然而今人與古人共用一口井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