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后宮原係明寧靖王朱術桂在臺定居的府邸「一元子園亭」,創建於明永曆18年(1664),歷史久遠。清康熙22年(1683)施琅攻打臺灣之際,朱術桂義不降清,在此自縊殉國,並捨宅予郡城原有之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以媽祖庇護平臺有功,上奏御封媽祖由「天妃」昇格「天后」,而成為臺灣最早官建、官祀媽祖廟,稱「大天后宮」彰顯其崇高地位。
清乾隆43年(1778)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大天后宮,「郡城西定坊之天后宮,未入版圖以前,即已建造。郡垣廟宇,此為最久。天后福庇海洋,靈越百神;我朝征勦「鄭逆」,天戈所指,靈潮突長,舟師得以穩抵郡城,無虞險阻。迄今百餘年來,此邦士庶暨往來海道士宦商民,無不仰戴神庥。神之覆育斯民,功德最鉅。春秋列於祀典,將享虔肅。舊時廟制:前為頭門,門外有臺以為演獻之所;門內兩廊咸具。中為大殿,供奉神像。其後正屋二進,雜祀諸神。廟之右畔,有屋三進為官廳;周以墻垣:規模制度,頗稱宏敞。特以歲久缺修,將就傾圮。元樞蒞臺後,一切有關政典鉅工既已次第興舉,因首捐廉俸並勸紳士之樂善者,選工飭材,重加修整:棟桷之朽壞者易之,丹粉之陳暗者塗之。現在廟貌巍然,呈輝煥彩;將見靈爽益昭,環海之永叨神庇正無既極也已。」
「龍目井」即位在天后宮右畔官廳二進與三進之間,日治時期官廳已廢,漸為民眾占住。民國53年(1964)龍目井曾淘清井底淤泥,一度水乾。至民國56年(1967)9月又突然泉湧,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收回官廳被占民屋,改建為香客室。
相傳寧靖王府一共有三口井,「龍目井」代表螃蟹的眼睛,為風水中的左右眼,一口在觀音殿後的天井,另外一口則在廟左民宅廚房內,屋主在水井口裝設流理臺,已難窺「龍目」。「八角井」則是嘴巴,正殿媽的神像即安座在上面,在地理風水角度來說,像是一種螃蟹的穴地。
龍目井多年來活水依然汨汨不斷,每年端午節總有許多民眾來汲取午時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