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螺溪淨溪活動

      東螺溪全長33公里,流域橫跨彰化縣境內9個鄉鎮,過往東螺溪的水流急促,流向時常變化,且有「東西螺分流」情形。分別在清乾隆年間與日治初期,兩度成為「舊濁水溪」主流,後主流再度向西螺溪移動,西螺溪即為現今的濁水溪,東螺溪改稱舊濁水溪。東螺溪地處偏僻,早期被附近居民排放農業及畜牧業廢水,加上溪湖橋至代馬橋之間常遭不肖業者傾倒廢棄物,逐漸成為當地居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惡臭象徵。 為響應世界環境日,彰化縣政府和湖埔社區大學號召五百多人,齊聚東螺溪,採集位於溪湖段、田尾段、埔鹽段三鄉鎮的溪水,檢測其水溫、酸鹼值、溶氧及濁度,並淨化河川沿岸生態,清出多達290公斤的廢棄物,其中資源回收佔有11公斤,移除外來植物有608公斤。 近年藉由水環境巡守隊及眾人帶領守護之下,傾倒情形已明顯改善,湖埔社區大學也積極推行舊濁水溪河道的東螺溪生態環境復育,開設相關自然生態的課程,期望能一改東螺溪的面貌,也讓民眾能夠藉由實際參與活動,真正地了解東螺溪沿岸豐富的生態之美。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彰化縣
  • 撰寫者
    許雯淇
  • 時間迄
    2019/06/22
  • 地點-緯度
    23.95164820247938
  • 地點-經度
    120.45080005515592
  • 地點-名稱
    東螺溪生態園區
  • 參考資料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經濟》,新北市:衛城出版,2014。 吳敏菁、陳世宗,〈彰化體檢東螺溪,中市揪團淨灘〉,《中國時報》,2019年06月02日。 新聞焦點,彰化縣政府新聞處,2019年06月02日。https://information.chcg.gov.tw/03bulletin/bulletin02_con.asp?bull_id=296125(瀏覽日期:2019年9月24日)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點
    彰化縣 (120.45080005515592, 23.9516482024793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